《临终备览》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临终备览》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1http://wap.xynf.com/lz/665_9.html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第七章 如何利益亡者 荐亡有何作用   俗云:「人死不能复生。」系就一期果报之色身而言。其神识并未死亡,而随业力、念力及习气,转换为另一生命形态,此即吾人所谓「轮回」。气绝至投胎前,为善恶未判之中阴阶段,亡灵觉受力尤胜生前,倘家属于此七七期内,为其广修众善,造诸功德,令亡魂得闻佛法,心生忏悔,自能减轻罪业,免沦恶趣。或有人以为:「人死为鬼,此事实既无法改变,何须超荐?」殊不知,人死未必为鬼,乃随其业力招感,而投生于六道,如是流转不息。是以但能归命三宝,修善断恶,受行法戒,志心净土,自可顿超三界,了生脱死。倘能至诚念佛,回向亡者,可令未往生者得往生,已往生者莲品增上。   亲眷亡故后,家属宜节哀顺变,依循佛法,令亡灵得度。莫依俗见,行无谓仪式或耗费,既无实益,又增其贪执。可于举办报恩精进佛七、梁皇宝忏、三坛大戒、水陆法会等道场,立牌位拔度,或恳请高僧大德于早、晚课时,回向亡者罪障消灭、往生佛国。   倘火化后,遗骨变黑,若非久病服药所致,即表示亡者恶业深重,助念无效,应立即为其超度,除前述方式外,尚须为亡者求忏、印经、放生…,做诸功德,祈能转变业力,救拔亡灵。   超荐之目的,在为亡者祈求冥福,冀其业障消除,度脱生死轮回。一般家属于佛门超荐仪式知之未详,故多礼请出家净众为亡者念佛、诵经或拜忏,使其体悟佛法真谛,放下诸般执着,往生西方。即令未能生西,亦可免堕恶道。倘已堕恶道,亦可增添福报。如本应投生为牛,以超荐功德,或可投生为人。倘已出世为牛,以此功德,亦可改善境遇,饮食丰足,免遭劳役或屠宰。   下列各节为荐亡之方式及家属应具备之观念,宜恪遵无悖,方可令亡者获真实利益。   作七   作七之俗源自佛经,据《中阴经》:「中阴众生寿命七日。」而《瑜伽师地论》亦云:「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辗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梵网经》:「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释氏要览》云:「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作七通常皆礼请法师莅丧宅或家属至寺院作佛事,其余六日,家眷可自行为亡者念佛或诵经。因中阴身虽名七日历一死生,实则,每一动点皆有可能投胎,故应每日为其念佛回向。如周五往生,下周四为头七,下下周四为二七,再下周四为三七,以此类推。但做七宜提前一日,即每周三做,原因即如前述,恐其于每一动点皆可能投胎,故提前做。今者偷日陋习盛行,即将七七四十九日易为二十四日,头七、尾七仍为七日,二七至六七则每二日为一七,此法不足取,孝眷切不可投机取巧。民间尚有「作旬」习俗,每十日作一次,共作四次,今已名存实亡。   印光大师尝云:「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沈,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   在七七期间,切莫杀生。遗属应以茹素为宜,若无法习惯,亦应勉力为之,至少茹素七日。凡祭祀、供灵或待客,均以素斋代荤菜,此举较放生功德更大。弘一大师即曾言:「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丧中不用酒肉,此非独佛教主张,儒家古礼亦严禁之,若皇太子居丧饮酒,必载之史书,视为失德。以亲亡故而杀生,令其担此业力,陷亲于不仁,何异弑亲?今人每以食肉饮酒、作乐唱戏为体面,诚乃背道而驰之作为。   《圆觉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虚云老和尚亦言:「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所谓「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耽溺淫欲,则与佛道相违,难以感应道交。是以,丧中家属应断淫,持守五戒。然亦或有茹素四十九日尚可忍受,断淫四十九日则形同受酷刑者,此皆因众生习气太重,无法克制。若果真无法断淫,至少亦须忍耐七日。…

《临终备览》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临终备览》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1http://wap.xynf.com/lz/665_8.html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第六章 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 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恋难舍,而其身如生龟脱壳,苦不堪言。必待通身冷却,神识离体,方谓之寿终。断气后十六小时,不可移动遗体之说,非出自《藏经》,乃系依据古来祖师大德经验所集,归纳出较能利益亡者之方式。试想:值此命终之际,家属应急于见亡者最后一面、更衣、悲啼,抑或开肠破肚,取出五脏六腑捐赠,令临终者忍受千刀万剐而口不能言之苦,或使之安详躺卧,为其助念。三者优劣立判,自不待言。 临终固然正念昭彰,然为眷属搬动、哭泣而破坏者,犹如勇士上山,自力虽足,却不堪诸眷属之负荷,终至望崖兴叹。于此气绝而神识未去之时,应力求病室气氛祥和、宁静,众口一心,念佛而已,切莫以死尸看待,致亡者枉受痛苦,心生瞋恨,因此而堕恶趣。今者,家属每于气绝即送太平间、殡仪馆、盖棺、安葬,或抚尸哀号、搬动遗体,强令正寝、沐浴更衣…,此诚乃落井下石之举。 前哲言:「三七犹有余识。」儒教亦有断气后三日,始行大殓之礼。古来回阳者,不胜枚举。吾人虽不望其复生,但唯恐造成不幸,应避免上述不当举动。 遗体视气温不同,处理时效亦互异。严寒之冬季,遗体于七日内尚未变色,未满七日,举行火葬,恐其回阳,须满七日始可盖棺、安葬。炎热之夏季,经一对时即诸孔流血,七日之后必已腐烂不堪,故虽未满七日,烧亦无妨,唯至少应候三日方可盖棺、安葬。苟有重症亡者,死前即已发出恶臭,于此情非得已状况之下,应待断气一日后,尸身冰冷,再行盖棺。 断气后,切忌冷冻遗体或施打防腐剂,若天热,恐尸体发臭,可以冷气、冰块令室温降低,或使用冷藏棺。 至于大修行者、高僧大德,多于四十九日后方火化。以其平素修持得力,遗体不致如一般凡夫迅即腐臭。于此七七之内,由徒弟念佛做功德,增其品位,而无率尔盖棺等情事。又为恭敬故,勿抬棺柩自大殿或塔下过。 勿拜脚尾饭 某次,笔者应邀为一老菩萨助念。良久,老菩萨仍未断气,摇手表示:「太热!」,又经数小时,笔者问:「是否已见佛?」彼点头示意。又问:「佛在何处?」答:「外面。」将往生之际,右手频指脚底。家属问:「是否脚痒?」老菩萨摇头否认。其时已呈昏迷状态,口不能言,唯指脚底,竟忽尔清醒。笔者问:「菩萨,何以未往生?莫非未见佛?」答:「佛身硕伟,于门外放光,惜以子孙拜脚尾饭,阻挡出路,致无法迈步向前。」 拜脚尾饭之典故,源自明季。一犯人之妻携饭一碗、鸡蛋一枚及筷子一双前去探望。至刑场,其夫已遭处决。因未备香炉,遂以饭碗为炉,以筷子为香,于脚尾祭拜,告慰亡夫。后世遂有拜脚尾饭之俗。细思之,亡者未必为犯人,何以必定沿袭此俗?由上述实例,即可得知脚尾饭非但无益于往生,且可能反成障碍。 勿焚化冥纸、往生钱 世谓:「中国穷困,由斯三火所致。一曰灶火,二曰菸火,三曰烧纸火。」灶火者,以中国人重美食,每逢节庆即宴客聚餐,所耗不赀。菸火者,指鸦片遗毒。烧纸火者,即焚烧锡箔冥纸。…

《临终备览》第五章:助念

《临终备览》第五章:助念 1http://wap.xynf.com/lz/665_7.html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第五章 助念 助念之意义 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之殊胜庄严。十方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闻其名,发菩提心,至心信乐,欲生其国,乃至临终,十念求生。又言:「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堕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往生西方,不但神通自在,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且永脱生死轮回,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极乐世界固具种种庄严,但并非人人皆得往生,何故?缘命终之际,毕生所为,历历在目,业力强者先牵,恶业重,下三途;善业多,生人天。念佛工深,方得往生西方。《地藏经》:「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力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等报,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助念者,助彼往生之念。恐其愿力不胜,故须助之;且因病人心力孱弱,即令平日以念佛为事者,亦须仗人助念,方能相继长念,更遑论素未念佛者!此时,若得善友开导,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莲邦。 人即将亡故,听觉为诸根中最后丧失者。《楞严经》亦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是以病危之际,以助念佛号,最能令病者安详往生。 饬终助念,不唯利益亡者,兼且自利。一者,增长善根功德;二者,由玆获众多阅历,以为自身法戒;三者,我为人助念,来日,他人亦为我助念;四者,彼因助念而往生西方,以此善缘,他日,彼亦侍佛前来接引。是故,若闻人临终濒危,当慨然前往,安慰劝勉,为其助念,视彼为己,心不疲厌,始合慈悲度众之旨。 世出世间诸法,皆随因缘而得成就。以病者了生死之信愿为因,辅以善友助念之缘,一心称念佛名,别无杂想,自可蒙佛慈悲摄受。即素未修净业者,众人异口同音,一句佛号充塞于耳,依随念往生之理,可令彼顿生正信,专志念佛,而得往生。乃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倘心生忏悔,专称佛名,亦得蒙接引。印光大师曾言:「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可见助念一法,时短功大,修净业者焉可轻忽! 缘何助念仅单提一句佛号,而不诵经持咒或称观音名号?盖梵语「阿弥陀」,意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倘虔诚唱诵,求佛力加被,若寿未尽,自可消灾延寿,病体痊愈;若寿已尽,当蒙佛接引,安详生西。念经既比念佛吃力,且不能如念佛毫无间断。若念观音名号,则无求往生之心,若寿尽则徒然误事。故临终助念,当以「阿弥陀佛」四字佛号,最为简便易行。且命终之人气息孱弱,心念不易集中,故字数愈少愈好。 助念应备物品 1、设置临时佛堂:桌子一张,上铺黄布或黄纸,置三尺大西方三圣或弥陀像,钉挂或置于桌上皆可,高度以不低于腰部为宜。方位以病者得见为原则,不拘何方。因屋宇方位各异,十方原不分东西南北,有佛像即为西方,但病者脚底不可朝佛像。若限于场地,病者无法得见佛像或病室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每日请至病者面前,令其熟视一、二次,以为亿念。 2、供佛物:卧香炉、莲花灯一对、香(以不含化学香料之上品沉香为佳,不可间断,亦不可过旺,致空气混浊,影响助念)、清水一杯、鲜花、水果等。 3、引磬二把:以备换班之用,然音量不可大于念佛声。 4、念佛机、四字佛号录音带或佛号镭射唱盘(CD)。…

《临终备览》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临终备览》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1http://wap.xynf.com/lz/665_6.html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第四章 正确临终处理 临终处理之重要 临终之际,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彷若生龟脱壳、螃蟹落汤,众苦交煎,痛不可言。心念则因贪恋娑婆、恐惧死亡,或诸般因由,致无法安详辞世。色身虽死,心识则随业缘相牵,转世投胎。死亡时之心境、念头,影响来世至剧,故临终处理是否允当,实关联亡者神识之升沈。轮回六道抑或往生莲邦,端视此举而定。目睹病者于生死中挣扎,身旁眷属无不思倾尽全力,减轻其苦,然以平素无正确观念及经验,遂令亡者益增其苦。故有志于净业者,当灌输家属正确之临终处理方式,方免事到临头,手足无措。印光大师亦曾开示:「临终一关,最为要紧。…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死亡既为人所必经,临终处理实乃人生必修之学分。 劝慰病者,放下执着 家属应注重病者心灵所需,令其放下执着,导向宁静平和。病者神智尚清醒时,随侍在侧者须先以言语安慰,此举甚为重要。依人生诸现象而论,彼于世间奔波忙碌,临终之际,难免挂碍,或执着子孙、金钱,乃至心怀瞋恨(如与媳妇不和、子孙不肖),或有心愿未了,纵弥陀欲来接引,但彼诸般执着,往生极乐遂成画饼。故安慰临终者,应趁其尚能言语,探问有何遗愿,或未了之心事,极力应承,满其所愿,务使其心无牵挂,了无憾恨。 有一青年才俊,因罹患肝癌即将往生,弥留之际,有诸多俗事挂碍,经善友开导,心电图混乱之景象转趋平静。足见临终适当安慰,厥功甚伟。 一般或知助念重要,却未识值此关头,首要之举乃在安慰临终者,助其达成未了心愿,及助其处理未解决之事。病者交代完后事,即毋须重复再问,以免扰其念佛。此时应劝其放下万缘,至诚念佛,往生极乐,永脱轮回。若在场有正信佛教徒,应为其开示无常理趣,令其达观开解,弃此秽躯,生清净心,归向三宝,启发净土信愿。彼人心地善良,即谓之曰:「汝一生行善,必可往生极乐世界。」并为其解说,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之殊胜功德。若病者平生作恶多端,则谓之曰:「此时唯独阿弥陀佛可救汝、度汝,因其发四十八大愿,可救度作恶众生,汝但诚心忏悔,一念回光返照,专志念佛,必可蒙佛接引。」 临终之际,应全盘放下,莫因钱财、子孙…耽误大事。笔者曾值如下实例:一病者念佛至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忽忆及雇工割稻,每日须发三百元工资,一念放不下,遂无法安详往生,拖延经月,临终时恰无人助念,至为遗憾。 或问:「人临终四大分散,身心承受剧烈痛苦,焉能听闻旁人安慰?」此时耳根尚可作用。随侍在侧者所言,悉皆清晰可闻。有不孝子孙,尊长犹未断气,子孙即为家产阋墙。据报载:老父尚停尸堂上,兄弟已为分配财产而持刀砍杀。为免身后无法作主,应于生前预立遗嘱,对家产之分配、财物之赠予,悉皆条列清楚。若有年届七十者,应有随时接受死神造访之心理准备,事先写下临终注意事项,交付子孙。如:「死后二十四小时内,莫为我更衣或搬动遗体。众人轮班助念,切勿拜脚尾饭。所遗财物,供养三宝,或做功德(如拜梁皇、做水陆),布施孤儿院、养老院。丧葬事宜,一切从简。七七四十九日内,应戒荤茹素,多为我念佛。」不识字者,可以录音方式,预留遗言,俾令子孙于处理后事有所依循。 自杀身亡者,安慰无效 佛制戒律中非但禁止自杀,且罪极重。此色身虽为一臭皮囊,然法身、报身及应化身皆具足其中。简言之,见性者即心即佛,色身虽为臭皮囊,其心性当下仍是佛。自杀非独违背佛陀戒律,且系严重错误之了结生命方式。以唯识学角度而言,自杀多为恐惧、无奈、报复之心态下促成。由于正、依二报随念而转,自杀者之心态,多感应至痛苦不堪之地狱。今生自杀,八识田中即具足自杀之种子,生生世世皆有可能再自杀。 一位日本人自十二楼跳下,死后,其住处屡屡闹鬼,延擅通灵之法师超度时,以相机拍摄,光线零散而细长,何故?死者自杀时,神识极度恐慌,近乎溃散而致此。 自杀者死相难看,若堕鬼道,则执着于死亡时痛苦而丑陋之形象。笔者曾至某大学授课,校外一学生宿舍闹鬼。据闻,此女鬼系卧轨殉情,故现身时,满脸血迹,不忍卒睹。鬼道相貌完全相同于其死时相貌,且生生世世常在恶道,难以超脱。奉劝诸位,无论境遇如何不堪,亦切莫自裁以图了结。实则,现象界即为心之影现,若能不计较、不比较、认命、无诤,时时刻刻观照无常,坚持念佛,至死不退,方不致空到人间走一回。…

《临终备览》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临终备览》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1http://wap.xynf.com/lz/665_4.html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第二章 灵魂是否存在 灵魂的探讨 既知处理死亡之重要,当探讨何谓‘灵魂’、世间人所谓‘鬼’是何所指,此二者是否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今言‘灵魂’,乃民间惯用说法,就佛教专有名词,应称‘第八意识’。精神主体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意识)、末那识(第七意识)、阿赖耶识(第八意识)等八种。前五识仅有了知外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则以一切诸法为所缘,以末那识为所依。末那识为我辈凡夫妄起我执之根本,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故我执极重。阿赖耶识为前识之根本,我人之根身及宇宙,皆由其所变现。我人一切善恶种子,皆藏于阿赖耶识,故又名‘含藏识’。念头有二:一为可控制、可直接感受者,如:欲喝茶而掀杯盖,此系‘粗浅意识’;另一为无法控制者,如:作梦、睡着复能醒来,此属‘微细意识’,亦即第七、第八意识。清净本性,尽虚空,遍法界。若一念不觉,迷则称‘意识’。就生理学角度而言,意识接近吾人所谓‘神经系统’。 至于‘鬼’者,中国儒家思想曰:‘人死为鬼。’然则人死果真必为鬼乎?实则不然。六道轮回中,鬼道仅占其一,故人死未必为鬼,亦有升天、入阿修罗道或下地狱等可能。 鬼道众生,居遍诸趣,随所生处,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以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谄诳心意,造作中品十恶,感得此身。 灵魂实验室 英、美二国以科学研析灵魂学由来已久。牛津、剑桥、哈佛等知名学府,均有学者埋首于此项研究。英人为了解灵魂之存在,研发一特殊仪器,任何光圈透过高频率摄影,皆可显现于银幕中。一名醉汉驾车超速,发生车祸,俟宣布急救无效,随即将此人送至实验室。透过该特殊摄影机,以录影方式,全程拍摄醉汉断气过程。其心跳、脉博及呼吸皆停止时,银幕上有光圈浮起,画面异常散乱,无法集中,处极端动态之状况,意味醉汉神识抖动不停。此系酒精麻醉神经系统,心识迷糊所致。其神识脱离肉体时,以酒醉故,茫茫然不知所向,遂呈抖动、散乱状态。类此死亡,就佛教而言,当堕三途。饮酒致死,来世投生至愚痴之处。 继而将一有宗教信仰者(欧洲多为天主教、基督教),送至实验室。此人断气时,亦有一光圈浮起,移动速度缓慢而略有抖动。此时,由家属在旁唱圣歌、做祷告,光圈遂逐渐上升。此表亡者内心获安慰,渐趋平静。基于对上帝之虔诚信仰,心有所托,即令面对死亡亦不恐惧,精神集中,为可喜之现象。 另一接受实验者,系无宗教信仰。亡者灵魂脱离肉体时,家属在旁哀号哭泣,原本上升之光圈遂开始抖动,继而下沉,此乃执着之故。由此可见,家属于亡者身旁啼哭,势必影响亡者神识之升沉。唯中国固有传统观念,若非惨号哀泣,即视为不孝。殊不知哭泣影响神识投胎至剧,与其徒具形式,以哭泣表达孝思,何若念佛助亡者安详往生。 一位女病患因内脏大量出血,被送至芝加哥医院。彼脱离体外,飘浮于色身上方,目睹医护人员为自己进行急救,遂抓住医师手腕,告以:‘不用紧张,我已经没事了。’然医师似毫无所觉。其中一名医师,叙述一则有辱病患之笑话,令彼甚为愤慨。三小时后,彼回复意识,告知众人脱体时所见所闻,众皆惊诧莫名。可见神识固已离体,对周遭环境所发生之事依然清清楚楚。 日籍医师松本曾罹患肺结核,遂于横滨医院接受肋骨切除手术。此种手术系由美国引进,藉由肋骨切除,对肺施加压力,以消灭结核病巢之空洞。手术过后,以沙袋置于胸部止血。由于其自行取下沙袋,不意胸部竟大量出血而陷入昏迷。松本医师忆及当时情景,谓:‘我自病房天花板向下俯瞰,见一瘦削、苍白男子,奄奄一息躺卧于病床上,似已回天乏术。该病患身旁有一头顶微秃之老妇哭诉道:‘你亦欲弃我而去吗?’凝神细视,竟是外婆。我心中正感狐疑,复发觉该患者竟是自己。’松本父母双亡,由外婆抚养长大,倘松本不治,外婆势必孤单度其晚年。松本冷静旁观,但见外婆哀伤啼泣,甚感不忍,遂极力安慰外婆,外婆似彷若未闻。松本自天花板缓缓降落,与自己色身合而为一,始回复意识。事后,松本向外婆求证:‘外婆,您头顶是否有一处秃头?’外婆甚是惊讶,道:‘你何以得知?为不欲人见,我以周围头发覆盖秃处,若非由上方近处俯视,绝无法得见。’一般患者之濒死体验,或可斥为无稽之谈或幻觉,以松本之科学素养及所受之医学训练,自具极高可信度,哭泣致令亡者不安,乃必然之事。 尚有一因车祸丧生者,推入实验室后,其光圈久久不散,此为亡者执着色身所致。究其缘由,有二种可能:一为此人灵魂虽已脱离色身,然以意外猝死,未及交代后事;二为执着钱财或某物,致恋栈不去。…

《临终备览》第一章: 关于死亡

1http://wap.xynf.com/lz/665_3.html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第一章 关于死亡 序文 养生送死,人伦纲常。世间孝子,勉力事亲,晨昏定省,显扬父母,膝下承欢,穷毕生力,孝仅一世。六道扰攘,轮回是苦,虚生浪死,何日方休?所谓大孝,必当令亲,超尘出浊,永离垢染,始乃究竟。 非唯奉亲,至若己身,亦当虑及,腊月三十,忽焉将至。古人尝云:浪花淘尽,风流人物;玉环飞燕,尽皆尘土。生者必灭,世所当然。避而不谈,大缪不然。 午颜云鬓,似花间露;富贵功名,犹水上沤。世人汲汲,但为谋生。无常倏临,辄多束手。每囿世情,抚尸哀恸,或行诸般,不当作为,致令亡魂,堕落恶趣。死之可悲,莫此为甚! 人生久暂,难免一死。神识归处,当于生前,预为安顿。爰集佛典、祖师大德,谆谆言教,纂辑缕陈,凡十三章,都为一册。开宗明义,首论生死,次言灵魂(俗称灵魂,佛曰八识),再及中阴。此中尤重,临终处理、助念须知。吾人应知,神识升沉,系此二端。处置得宜,莲登九品,高预海会;处置不当,无异陷亲,沉沦苦海。缘是因由,不惮其烦,详阐细述:助念原则、注意事项、举措施为,何者允当。标举纲目,以资遵循,俾令亡者,神识得所,以纤毫力,获巨椽功。乃至度亡、丧葬殡殓、僧伽善后,悉无不备,是以名之《临终备览》,并撮切要,以为急需。 世尊慈愍,为说净土,令脱火宅,入清凉地。仰佛宏愿,精勤不退,必当了办,生死大事。唯愿读者,悉心披览,以为圭臬,切实奉行,是所至祷。 高雄文殊讲堂住持释慧律 佛历二五四三年四月一日 西元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 第一章 关于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 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暑,但于上述诸苦之侵逼,在所难免。除未尝历经‘死亡’之苦,余七苦之个中况味,实不言而喻。…

《临终备览》第三章: 中陰身

《临终备览》第三章: 中陰身 序文 第一章:关于死亡 第二章:灵魂是否存在 第三章:中阴身 第四章:正确临终处理 第五章:助念 第六章:断气后处理原则 第七章:如何利益亡者 第八章: 设置灵堂。 第九章:殓、殡仪式 第十章: 葬礼 第十一章: 僧伽临终及善后 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第十三章: 结语 临终切要 附录一 助念通告 附录四 佛教挽幛吊唁词 慧律法師《臨終備覽》 1http://www.fosuoxiangju.com/video.asp?id=78 1http://www.fosuoxiangju.com/video_class.asp?id=25    这边有好多弘法视频 1http://wap.xynf.com/lz/665_5.html 第三章 中阴身 何谓中阴身   ●中阴身的定义   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生前未闻佛法,然奉行十善,乐善好施,为世间之大善人,百年之后,亦得瞬间投生天堂。生前作奸犯科,烧杀掳掠,瞋恨恚怨,强取豪夺,此等极恶之徒,命终直入地狱。至于贪念重者则堕鬼道。   中阴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藏文「中阴」意为「一情境结束」与「另一情境展开」间之过渡时期。断气、甫亡谓「死有」,来世投胎(即转世)时曰「生有」。据《俱舍论》卷十所载,死亡瞬间至来生出世之刹那(即投胎、入母胎内),其中间时段称「中有」。因仅意识存在,并无实质肉体,乃由意识作主宰,幻化而来,非父精母血孕育所成,故称意生身、意成身或化生身。此时,四大之聚合恰与死时相反,与贪瞋痴相关之思想伴随而来,风、火、水、地亦相继到来。   ●善恶未判的中阴身   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自在。初往生时,灵魂甫脱离肉体,其舒适不可言喻。此时神识往上飘浮,于己色身历历可见。故人亡故后,会流连于棺椁或病榻旁,观看自己色身。此时善恶尚在对判,业力未形成,故极其自由。因其极轻灵、敏锐,故觉知力为生前七倍,且具他心通,可阅读他人之心识。此段时间长短不等,或七日、十四日,乃至四十九日。…

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1https://www.ruiwen.com/wenxue/xinjing/160543.html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心经全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p><p><strong>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strong>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p><p><strong>  二、释经题</strong>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什么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与六道

宣化上人:什么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与六道_全民养生网 1http://www.qmys.org/wh/sj/4879.html 这个就是十法界。佛陀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时间流速和不同维度的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 六凡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分别为天道(神仙界)、阿修罗道(半人半神)、人道(我们)、畜生道(动物)、地狱道、饿鬼道,这里面的生命体因为都存有爱欲烦恼的缘故,都在这六个空间反复转世轮回,逃不出去,故称”六道轮回。 而四圣界则由彻悟宇宙真相、没有烦恼爱欲的修行者组成,分为声闻道(听闻佛法而悟)、缘觉道(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能凭借自己的经历悟道)、菩萨道、佛四个层次的生命体。 而三界,又是六道轮回里面天道的进一步的细分,我粗浅的给你划分一下吧: 1、佛道(最高境界) 2、菩萨道(仅次于佛的修行者) 3、缘觉道(没有佛、不能听闻佛法而能够修行得道的修行者) 4、声闻道(有佛或有佛法传世的修行者。阿罗汉在这里) ————–这是四圣界与六凡界的分界线,分界线上面是圣人,下面是凡俗。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一、天道 1)无色界(4层空间) 2)色界(18层空间。上帝、大梵天、盘古女娲都在这里) 3)欲界(6层空间。玉皇大帝、四大天王、财神爷在这里) 二、阿修罗道Lii全民养生网 三、人间道(你我在这里) 四、畜生道(动物都在这里,包括龙啊、貔貅啊、蟒神啊等瑞兽神兽) 五、饿鬼道(夜叉在这里) 六、地狱道(18层地狱在这里) =========== (其它分享)教义不同 声闻:以四圣谛而超越生死轮回。因为声闻我执见思烦恼已破,也叫做烦恼障已断。 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所称独觉。随了脱生死,见思烦恼已断,还有尘沙烦恼,所以不能发起大乘上宏下化的大菩提心,因为此二圣者没有证得,诸法实相。 菩萨:当然我执已破,断烦恼障,但还有所知障,也称作法执没有破。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所谓十地菩萨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因已证无生法忍,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但到七地以上的菩萨,称之为摩诃萨,才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声闻叫做正觉,菩萨叫做正等正觉。 佛:佛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对于宇宙人生彻底圆满证得真如实相,就叫做佛。 (2)内涵不同 佛:佛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 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缘觉:又称”辟支佛”,分为二种:一种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证成道,称为”缘觉”。另一种是生于无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自心、外境的变迁而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证到缘觉果,称为”独觉”。 声闻:声闻修习四谛法而得证圣果。声闻极果为阿罗汉,罗汉含有三义:一是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二是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养。三是不生义,谓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3)释义不同 声闻: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 佛: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 扩展资料:三种世间 1、出大智度论: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五阴国土三种。一一差别不同。故名三种世间。(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阴即众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成故也。) 2、一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于十界名世间。(实法者。谓十界五阴皆实有也。假立名字者。谓十界名字。非实有也。既有十界五阴实法。谓十界名字。非实有也。既有十界五阴实法。即有十界众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即各各有名字也。余界亦然。)…

《法华经》文殊菩萨的世间眼

《法华经》文殊菩萨的世间眼 1https://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Q6F4y3y (第二十三段)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天人所奉遵,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文殊菩萨说:在日月灯明佛的白毫相光中,我又看见很多的如来,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都自然成就了“佛道”。佛道是指修行六度万行,究竟圆满后,永离生死烦恼,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了。真言宗立三种即身成佛、天台宗立四种究竟成佛、《占察经》说四满成佛。说的都是成佛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成佛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成佛后所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却都是一样的。 佛是佛陀的略称,又作休屠、浮陀、浮屠等,都只是不同的音译而已。从意译的角度,则佛为觉者或智者,意为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智慧圆满、功德圆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而自己的内心却非常清净、非常干净;一物不着、一尘不染,随缘自在,此名成“佛道”。 诸多如来,自然成就佛道后,身体像金山一样的庄重,放出的紫金色光,十分端正威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种相好都非常微妙,犹如在明净的琉璃中,内现真金色像。日月灯明世尊在法会大众中,演说甚深大乘法义,从两眉间放白毫相光,照见东方所有的诸佛国土,显现这些国土中有无数多的“声闻”众,正在精进修行六波罗蜜法。 以上说的“声闻”是什么意思呢? 声闻是佛教三乘之一,意为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法真理而得道者。三乘中的声闻、缘觉和菩萨在修证上,是逐次向上,声闻称小乘、缘觉称二乘、菩萨称大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菩萨乘是依四摄六度法起修。声闻是依教奉行、缘觉中的独觉,可无师自通;菩萨登地自证。声闻极果是阿罗汉、缘觉极果是辟支佛、菩萨极果是佛。菩萨果位最高、缘觉果位略高于声闻,这些是三乘人的不同之处。但三乘是以声闻乘为基础,所以,佛说种种妙法,都要先讲声闻乘。 《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说:要想证得声闻果位,必须先受三皈依戒,然后出家为沙门,受具足戒,得戒相庄严,依此因缘,有五种证得,即:一、地证得:得三地,1、见地;2、修地;3、究竟地。二、智证得:得九种智慧,1、法智;2、种类智;3、苦智;4、集智;5、灭智;6、道智;7、此后所得世俗智;8、尽智;9、无生智。还有净证得,得四种净证,即:1、佛证净;2、法证净;3、僧证净;4、圣戒证净。还有果证得,得四种果位,即:1、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还有功德证得:得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这些囊括了声闻乘的所有修学,通过这些修证,可得世间离欲之道、顺解脱分、顺抉择分里的所有善根。以上即声闻之义。 文殊菩萨说:东方世界里的声闻众,在佛光的照耀下,我都能全部看见。还看见了许多的“比丘”,在深山老林里,持受“净戒”,砥砺苦行,未曾懈怠。这里说的“净戒”指的是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指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指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指十波罗夷,十波罗夷就是十条菩萨戒。比丘们持受净戒,非常精进,护戒犹如保护一颗十分珍贵的明珠一样,不敢稍有违失。 文殊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修“布施”、“忍辱”等法门,非常刻苦。“布施”总分为三大部分,即:1、财布施;2、法布施;3、无畏布施。修布施不仅可得很多的善报,还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与菩提道相应。具体修财布施者可得钱财充盈,大富大贵;修法布施者可得般若智,成就佛果;修无畏布施者可得四无畏智,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远离恐怖,常得安乐。这三种布施可作如下修,即: 一、财布施:分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譬如布施自己的体力、身体、为病人献血,捐献器官,在国家需要时,用生命去保家卫国,以报国恩,在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别人,去帮助别人等等大义行为,就是内财布施;布施自己的钱财去扶危济困,帮助别人走出困境,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说法,以佛教三法印和一实相印开导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或印经、或写经、或诵经、或送人经书、或教人修五戒十善、或教人学佛、或教人念佛,并以此广结人缘,令人生法喜等等善行,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在众生受到伤害时,能及时救度,使他们远离危险,不再生恐怖和畏惧。放生是无畏布施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无畏布施是不杀生、不吃一切肉食,以慈悲施舍畜生道的一切众生,随缘开示,让它们皈依三宝,早生善道,早生安乐国。无畏布施还包含自己以大无畏精神,舍断五欲,舍断贪、嗔、痴,舍断人天有漏之果,一心求证如来十力四无畏智,成就无上佛道。 “忍辱”是六波罗蜜法之一,是见诸法实相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修法,前面布施和持戒的修法是培养福德,而忍辱成就的是功德,只有圆满通过忍辱的锤炼,才能在见到无生法忍时不生恐惧,而受用无生法忍的本身,就是功德身。修忍辱最初是用理智,在受辱境界现前时,予以强忍,但这不是真忍辱,真忍辱是在通达实相无我后,忍与无忍都与自己毫不相关,这时任何受辱境界现前,都没有了一个忍,更没有了一个强忍,这才是真忍辱。 文殊菩萨说:以上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法的人,如恒河沙那么多,都在日月灯明佛白毫相光的照耀中,一一显现。我又看见一些菩萨,深入到各种“禅定”中。“禅定”又名三昧,如: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禅、定”的具体修法就是“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由此而进入无我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智慧来印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性,这叫作禅。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文殊见到的这些菩萨,住于禅定中,身相不动、心念不动、湛然寂照,都在求证无上菩提。 文殊菩萨说:我又看见一些菩萨,知道一切法本来无生之“寂灭”相,什么是“寂灭”相呢?《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涅槃即是寂灭相。这些菩萨们懂了诸法寂灭相,修行成就很高,各自都在自己的国土里为众生讲经说法,以上求佛道。这时四众弟子们见日月灯明佛现大神通力,在佛大神通力的白毫相光里里,见到了东方世界里的各国盛况,都非常欢喜,各自互问,这些事是什么因缘,如来所说之法,使天神和人间众生都能奉行遵从? 这时日月灯明世尊从三昧中出定,赞扬妙光菩萨说:“你为“世间眼”,是一切众生的皈信处。”什么是“世间眼”呢?世间包括三界内的众生世间和三界外的圣人世间,世间眼是正法之眼,对这两种世间都能一目了然,洞察幽微,具有如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功能,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所得之眼,是到达佛境界所得的圣人之眼,有随机应变等种种妙用,此眼起用,界外可指引三乘人证悟佛道、界内可指引世间人走涅槃正道。得世间眼的人,是一切众生的良师益友,所见之处,威力随至,邪法尽灭、正法伸张,故名世间眼。 日月灯明佛称赞妙光菩萨以“世间眼”为众生扫除无明,指引正道,成了一切众生的皈依处,获得了一切众生的高度信任。并能奉行受持佛开示的“法藏”。“法藏”形容多法聚集,指佛陀的教法,三藏中的经藏。日月灯明世尊对妙光菩萨说:如我所说这开权显实的微妙法,也只有你能证知。世尊给予这样的赞叹,使妙光菩萨非常欢喜。世尊随即演说《法华经》,历时六十个小劫,不起法座,所说之无上妙法,妙光法师全都能够理解、证入、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