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心咒 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咪吽 观音心咒 观音心咒
普贤菩萨行愿品诵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诵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诵经
佛说阿弥陀经诵经
佛说阿弥陀经诵经 佛说阿弥陀经诵经
楞严咒诵咒
楞严咒诵咒 美国万佛城诵念 楞严咒 梁峰居士版 诵念 楞严咒 云灵禅寺版 诵念 楞严咒 抖音版 诵念 楞严咒
学佛问答(一)
学佛问答(一) 1https://www.wenquansi.com.cn/boruo/books2/1662.htm#a02 (此为恭录 净空法师答覆各地同修之学佛问答,尚未经 净空法师鉴定,仅为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一、念佛篇 问:如果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如说修行,为人演说。但是从不打佛七,或是熬夜精进念佛,请问如此能往生西方吗? 答:当然能。因为五经一论并没有说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也没有说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我们要依法不依人。21-90-09 问:家母已经念了二十年的日本《妙法莲华经》,请问应如何劝她念佛求生净土? 答:这一点很重要,你要把念佛的好处告诉她。念日本的《妙法莲华经》,这是日莲宗。最重要的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就错过了。21-90-13 问:业障频频现前,请问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吗? 答:不一定,大多数人业障现前会障碍用功。功夫得力时,业障现前可能是来考验你的。谁来考验?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你的功夫得力,快要到极乐世界,他慌了,赶紧找你的麻烦,希望把你阻碍住。一般修行在功夫得力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这种现象。遇到这些事情,我们要跟冤亲债主谈条件,希望他不要来障碍,我们修行有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回过头来度他,一般都能接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普度众生。21-90-41 二、修持篇 问:听《无量寿经》觉得很相应,很能契入,但是听《华严经》就觉得很茫然。请问是不是境界不够? 答:人有过去、今生,学佛同修决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佛,每个人的善根都很深厚。过去你所修学的法门,这一生遇到了,就会觉得很投缘,很欢喜;从前没有学过,这一生遇到了,就感觉很生疏,很茫然。你这种情形,大概过去生中修过净土,《无量寿经》念得很多,所以一遇到就生欢喜心;可能《华严经》从前没有学过,所以接触之后就比较生疏,原因在此地。21-90-03 问:深圳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有许多密宗的活佛、法王来此地化缘。许多净宗同修去灌顶,请问这样做对吗? 答:这是各人的因缘不同,无可厚非。但是要了解灌顶真正的意义,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用一点水洒在头上就开悟了,那我们何必学经教,学得这么辛苦!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每天拿著水洒就好了。要明白道理。 你去接受灌顶,他将水洒在你的头上,你是不是真开悟?果然开悟,有效!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上师,他在《无量寿经》注解里讲得很清楚,‘灌’是慈悲加持,‘顶’是佛法里最殊胜的第一法门;灌顶就是将佛法里的精华传授给你。不是拿水洒头。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每天将《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念两遍就灌顶两次。那不是密宗的仁波切活佛给你灌顶,而是阿弥陀佛给你灌顶,十方诸佛如来给你灌顶。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知道怎样修学才是对的。 你明白就好,遇到这些亲朋好友,也应该将这些道理说清楚。至于他去不去,各有因缘,不必障碍,这样就好。21-90-07 问:深圳经常有法师来结缘,并且讲法,多数净宗同修也去听。请问这样是否不专一? 答:佛法的修学,最重要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最好是跟一个老师学。何时才能离开老师?古人的标准是要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就毕业了。古时候叫出师,可以离开老师了。假如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一定会走错路。 修学净土宗,条件没有那么高,只要达到功夫成片,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人讲经你都可以听,什么地方你都可以去,因为没有妨碍。如果自己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还是专修比较好,也就是说不要离开老师。谁是我们的老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就是《无量寿经》,因此天天要读诵,天天要思惟,要懂得经上所讲的道理与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做的,一定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决定不能做。只要两、三年的时间,你就有把握往生。 净土法门成就快,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念佛三年五载往生的人很多。曾经有同修问我,是不是他们修了净土宗,寿命只有三年、五年,刚好往生?我说不见得,哪有那么巧的事!何以他们念佛三年五载就往生?他具足了往生的条件,什么妄想都没有,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毫无留恋,所以寿命不要,提早走了。因为两个世界相比,一个是极乐,一个是极苦,既然极乐世界去得了,何必还在极苦世界受苦?但是有个例外,能去还不去,就是这个世间还有很多有缘的人需要帮助,所以迟一点走。如果在这个世间没有缘,就先走了。明白这个道理,修行不能不专一,不专一很难有成就。21-90-07 问:朝阳寺有一位居士,止语修行两年多。后来我发现他的心地并不清净,言谈中现烦恼相。我认为这种修行即断了与众生的法缘,这种苦行是很悲悯的事。请问这种修行方法对吗? 答:你的想法很正确。止语目的是在专心,远离外缘的干扰。口虽不说话,还常用笔写东西传递给人,这个多麻烦!不如讲话方便。他的这种止语是形式上的,念头上并没有止住。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要求的是心地清净,心地不染,心地离缘。形式上,遇到有缘的众生也要帮助,止语也可以帮助人。帮助哪些人?废话太多的人。看到人家不说话,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不说话。但是要契机,你所示现的如果不契机,这个示现是白费,没有人能懂,没有人能受感化。 总而言之,我们心之所思、行之所为,一定要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好处;不能利益众生的,我们不做。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应当多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感化社会大众的事。21-90-08 问:实施观心法门后,杂念妄想不多,能保持空念和无念的状态。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到起不起时是烦恼魔。’有念与无念似乎相违背,请问究竟如何才好?又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 答:‘魔’的名称、含义,《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楞严经》上说,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决不可执著,这样就好;而且《金刚经》也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离妄想、执著实在不容易,净土宗教我们执持名号,专执著阿弥陀佛的名号,其他的都不要执著,这是一个好办法。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其他的执著换掉,这个容易,所以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佛教我们要执持,一直到临命终,还执著阿弥陀佛来接引,到了极乐世界再离一切执著。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取得西方净土,这是稳当、可靠而且快速,往生极乐世界成功的果位是想像不到的,超越了其他法门的成就。正因为如此,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21-90-15 问: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与观心法门,请问有何不同?可否截长补短,相辅相成? 答:各个宗派用的名词术语、方法不相同,但是其目标、精神、义趣是相同的。四念处属于禅。何谓禅?六祖在《坛经》里说:‘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不被外境诱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决不受动摇、干扰,这是‘禅’;永远保持清净心,不生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定’。 这些法门可以相辅相成,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门深入’。其实一门就具足一切门,决不能三门一起修。所以,修学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适合自己现前的工作、程度,这样容易成就。21-90-15 问:看很多佛书,请问对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碍? 答:这个完全看自己。如果你看的东西很多,接触的面很广,心地依然清净,没有分别、执著,就没有障碍;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是要舍离。21-90-23 问:佛家说‘相随心转’,法师说我们可以依自己的相貌来对照修行功夫。请问是否相貌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较差? 答:不一定,因为人的相貌与前生所修的福报有关。四十岁之前,相貌好坏是前生注定的,这是过去生中的福报;四十岁以后,相貌好坏自己要负责任。这句话是何道理?从出生后,这四十年,心行的善恶决定影响你的相貌。所以,年轻时相貌很好,晚年之后相貌未必就好。相貌会变,变好还是变坏,与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有决定的因果关系。 佛说菩萨修行作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因得的善果。佛为何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相好?这是一种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众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身体好,佛就做这些示现,什么样的相貌是由什么样的业因修成的;你能修这个因,就一定得好果报。21-90-40 问:相貌较差的修行人,请问应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答:要想把自卑的烦恼消除,只有一心念佛,不要想相貌的好坏。我们念佛修因证果,果报是究竟圆满。现在相貌丑陋一点没有关系,到极乐世界就是最殊胜的相好。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造像,相貌各个不相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貌,但是他有慈悲智慧,所以并不难看。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别、执著,只要一心念佛,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相貌都会转变。 《无量寿经》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就相同。为什么要相貌相同?因为他方世界相貌好的人傲慢,相貌不好的人自卑。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极乐世界把这桩事情消除了。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的相好都与阿弥陀佛相同,决定没有差别。大家相貌都一样,是否会混淆?到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智慧,具足六种神通,所以绝对不会混淆。21-90-40 三、死生篇…
为什么说“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这就是原因!
今天谈谈在佛教里忏悔的道理。诸佛菩萨不见众生过,众生有过当没有过,佛是不管的。 可是自己所造的罪业,当时间成熟了,你自己便要受果报。 众生觉悟的少,迷眛的多;明白的少,愚痴的多。 所以规矩的、明白的众生,他不会做颠倒事。 真正觉悟的众生,他也不会有邪知邪见。 在这茫茫苦海里头,也找不到一个边际,就在这儿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总在轮回里转,这一转就堕到六道里去轮回。 也就等于我们现在讲的化学工厂一样:由大的灵性可以化成小的,小的灵性又可以变成大的。 所以一个人投生去做畜生,不是一个人做一种畜生。 他会分开:一个人做马、牛、羊、鸡、犬、豕,这是身体比较大的,有灵性聪明一点的畜生。 这一个人又可以变成七种的畜生,因为经过分开了,这叫“分灵”,便性化灵残。 他的灵性既然分开了,又往更小的再分。 譬如马变鸡鸭,又变成很多了。一只马,又可以变成七只鸭、七只鸡等等。 既然又分开了,那点灵性又少一点,又愚痴一点。 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佛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万劫再也不能恢复。 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被分开了,经过化学工厂的化验,分开一部分一部分的。 假如人会变成蚊虫这就是因为人的心很毒,专门贪而无厌,总想吸食人的血。这种思想长久了,就会变成蚊虫,而遂心满愿地到处去吸人的血。 它虽然是性化了,可是它还是有个灵性,还有点知觉性,于是它也只知道吸人的血,旁的什么也不知道了。 它之有生命,也就是以贪心来为它的工作,这是蚊虫的因缘。 蚂蚁呢?它们都很好吃的。一个人要变蚂蚁,可以变成八万四千那么多。 所以你看蚊子,一班一班总有好多在一起。 蚂蚁一窝一窝,也是很多很多聚在一起。它们因为性化灵残,所以其力量也小了,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还有蜜蜂,它好偷东西,盗戒犯了很多,乃是往昔不持盗戒。 蚊子也不持盗戒,蚂蚁也不持盗戒。 蜜蜂更厉害,所以蜜蜂很会偷蜜。 旁人有蜜,如果不看着,没有那工蜂,和站岗的蜜蜂在看守着,便有一班又一班的蜜蜂,把蜜都偷去了。 它喜欢吃甜的,所以偷回去做土墟,放在它们的银行里头。 它们的蜂窝那里,就是它们的银行。 它们因为只知道是蜜蜂吃蜜糖,所以造蜜蜂的窝,就好像人存钱一样。 但是存来存去存得很多了,最后被人拿走了。 为什么被人拿走了?这是因为性犯盗戒,来之不善,去之亦矣。 得来的时候,不是光明磊落,所以最后弄丢了。 以这个小的蚊虫、蜜蜂、蚂蚁──这三种小动物来研究,便应该明白我们人不可以犯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也不可以犯饮酒戒。 因为饮酒就会做糊涂的事,做什么糊涂事呢? 以前有位受五戒的人,他的五戒本来守得很好,可是有一天忽然想起喝酒来。 他就自恃:“受五戒杀、盗、淫、妄,这都很重要的。 但是酒戒是很平常的,守它做什么?这是多余的,现在开始不守酒戒了。 我要去喝点酒。”于是就去买一瓶酒回来,自斟自饮。 复觉得无味,没菜下酒,很想找些什么来下酒。 正在这时候,邻居的一只鸡跑过来,他一看就想:“这大概是菩萨给我送菜肴来了!”…
舍利弗发菩提心
舍利弗发菩提心 舍利弗一发菩提心,帝释天就化现来试验他。示现一个小姑娘,童女,坐在路边上哭。舍利弗就走到跟前问:“你不要悲哀,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解决,你跟我说。”童女:“我求的,你解决不了,你没有那么大的菩提心。”他说:“我刚发过菩提心。”她说:“好吧!我跟你说,我妈妈现在生一个极特殊的病,抓了一服药,这个药有了,药引子没有。”“那个药引,不很困难,你去找去,或者买去。”她说:“买不到的,这药引子要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我刚发菩提心,就遇到了,该我发大心了,好,我布施你个眼睛。” 他就挖了一个眼睛给她。童女:“这个眼睛不对!”“怎么不对了?”“我需要的是左眼,你挖的是右眼。”舍利弗就烦恼:“你怎么不早说,好!既然我已经发了心,就把这左眼也挖下,两个都给你。”那小姑娘拿来一闻:这眼睛这么腥臭,怎么能入药?啪!就给摔到地去,拿脚给踩了,一踩还出个响。舍利弗就退心了,说菩萨道难行,碰到这样的众生,他没有办法,退失了菩提心。
大势至菩萨孝亲报恩的故事
大势至菩萨孝亲报恩的故事 大势至菩萨头顶的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 种种的佛事,都能在那光明中显现出来。 例如念佛拜佛,或者讲经说法,或是打斋供众,都能在那宝瓶的光明里面现出来。 瓶子里最初不是盛着光明,而是盛菩萨父母的遗骨。 他听阿弥陀佛说:父母深恩难报,只有通过修行办道,度父母脱三界,才能报答父母恩。 大势至菩萨最初发心修道之时,他的父母早已弃世。 于是,他将父母的遗骨,用瓶子盛装,顶在自己的头上,来修行办道,将自己修行办道的功德,时时回向父母,祈求三宝加被他的父母能够得道,超出 三界。 那时候大势至菩萨初发心出家,还是凡夫,他父母的遗骨,亦是凡夫的骨头,因为大势至菩萨勇猛精进办道之故,转凡成圣,证得了菩萨果位。 随之变化的盛有父母遗骸的瓶子也变成一个宝瓶,父母的遗骨也变成了一片光明。
《敦煌遗书》 梵文楞严咒
《敦煌遗书》 梵文楞严咒 此梵文大佛顶陀罗尼(即首楞严咒)为开宝四年所刻,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全部大佛顶陀罗尼(即首楞严咒)刻在一张纸上,周边及中间配以佛菩萨以及护法像,布局周正大方,制作精美庄严,为敦煌遗书中少见的梵文精品
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1http://fomen.huijia18.com/fo/jingdian/lyj/other/1942.html 一、前言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 据历史记载:中国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研究法华经,发明三止三观后,有一位梵僧对他说,其理论与楞严经颇相似,大师闻说,就希望有机会阅读此经,特别在天台山建筑一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求此经早日传译中国,可惜直至圆寂,仍然无法得偿所愿。后来,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三藏法师,欲来中国弘扬此经,不幸被边防官员查获,竟被拘禁,不许出境。般剌密帝被监禁期满,回复自由后,再用白绢写此经,藏于手臂肌肉中,待伤口痊愈,然后出国;当时是中国唐朝,神龙元年,航海到达广州。适逢房融宰相,被贬在广州做官,见梵僧带来法宝,即请于光孝寺住,剖臂取经,以便翻译;但从臂中取出的白绢,却血肉拟成一团,无法开卷。房融宰相苦思无策,竟夕失眠;其女儿建议,用人乳泡白绢,使之溶化,洗去血迹,然后开始翻译。可知此经传译中国,实不容易。我们今天有机会读诵研究此经,全拜古人难行而能行之所赐,想起古人为法忘躯的无畏精神,我们真应该好好的研究与弘传。 此经全题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此经说明众生的真心,无法不备;迷之即成十二类众生,觉之即证无上菩提。不但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丰富,且说理详尽;既概括科学逻辑的分析,论理学的辩论,人伦学的亲情,又依据哲学理论,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展示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主要原因,以及教导众生,返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不止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髓,亦是菩萨万行的要门,成佛的真因。可以说:楞严经是一部佛学大全,人生宝鉴;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灯,修行过程中的照魔宝镜。古人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又说:“欲想佛法兴,当讲楞严经;欲与外道斗,要诵楞严咒。”据史书记载:有一次,道教因妒忌附近佛寺的香火鼎盛,竟用邪术放火,欲想烧毁佛寺;住持击鼓集众,一心急诵楞严咒,结果,猛烈的火势,竟转移方向,反而烧毁道观。正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所谓自作自受,正是因果定律必然的报应。 很多人都希望我回香港讲此经,但事实上很困难,因为此经,文字共有十卷之多,非短期内可以讲完,无论讲者与听众,都要有充份的时间,还要有恒心、有毅力、以及要有很好的助缘。何况此经文简义赅,诠理深奥微妙,显密兼说,性相都谈,不是最初接触佛教的人能够明白,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与佛学基础始可理解。去年,戒性法师就说:要请我今年回来我讲此经,可知你们的佛学程度相当高,但现在既然限于时间,唯有在此经中,选择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的两科,向各位作简单的介绍,希望你们听得懂,进而破除一切妄想执著,用清净的真心,进修佛道,以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 二、初次征心 凡是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本经的发起因缘,是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备受摩登伽女的困扰,将毁戒体,心念如来大慈,能不救我?当时正在王宫接受波斯匿王供养的释尊,己经知道阿难被困淫室,斋毕即回祇园精舍,放光、化佛、说咒,并欶令文殊菩萨,将楞严神咒持往淫室,令恶咒消灭,回复阿难的理智,然后提奖阿难,与摩登伽女,归来佛所。 当阿难尊者,从淫室归来见佛,即悔恨一向多闻,不慕真修,而请求佛开示,得成菩提的最初方便。佛却先问阿难:当初发心,于佛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目的是要令阿难明白,真心与妄心不同;欲求佛果无上菩提,必须放弃妄想分别的识心,而用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修因。 阿难答:因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爱乐,所以发心出家,愿舍生死;阿难果然是用妄想识心,分别佛的相好庄严,而生贪爱执著,怎可以进修佛道呢?因此,佛即教诫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妄想,是指众生妄想分别的识心;常住真心,是指众生原有的本觉真心。因为迷途众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来具足一棵灵明觉照的真心,一向习惯使用妄想识心,分别色声香味触等六尘境界。顺我者贪,逆我者嗔,爱则取,恶则舍,在充满贪嗔与取舍的生活中,不知不觉造了无边的罪业,招致无穷无尽的生死,枉受无量的苦恼。现在,阿难既然发心出家,愿舍生死,怎可以仍然用妄想识心?所以佛说:阿难呀,如果你真的希望,出离生死,就应该直心,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究竟“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佛提出此问题之目的,无非欲令阿难,直悟此见佛相好的见性,是心非眼。可是阿难却说:“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显然是用妄想识心,正是生死根本。因此,佛告阿难:“使汝轮转,心目为咎。”心目本身,原无过咎,过在众生不知,目不能见,能见的是心非眼,爱乐亦非真心,只是妄想识心。众生一向由于识心分别执著,以致烦恼丛生,招来无边生死,今欲想出离生死,就要知道心目之间,何者是真,何者是妄,然后可以降伏尘劳烦恼,解脱生死。等如国家,盗贼为患,国王发兵讨除,一定要知道那个是贼?盗贼藏匿在那里?然后可以捉贼。所以佛征问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然后进而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希望阿难,悟知识心虚妄无体,其体就是真心;若能舍识用根,进修首楞严王大定,就可以出离生死,成就佛果菩提。 三、七处破妄 1.破妄计心在身内 阿难示同迷情,一向认为扳缘的识心,是在身内,并引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以证明自己执心在身内是正确的。佛见阿难一直执迷不悟,非彻底破除他的妄想执著不可。但又恐阿难与法会大众,因识心被破而引起惶恐不安,是以在破妄显真之前,特别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先告诉阿难与法会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路超出妙庄严路。”以表示欲进修大定,非破除妄想识心执著,舍识用根不可;同时亦令知妄心虽破,非同断灭,仍有大定可修,有佛道可证。 三摩提译名正定。“大佛顶”,是正定所依的理体,“首楞严王”,是称性所修的妙行。以其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能出生无量三昧,为一切正定的总体,一行具足无量行,因名“具足万行”,亦名普贤行,又名般若行,或如来行。十方如来无不依此行门,超越一切因位,直趋佛果菩提。菩提是能庄严,涅槃是所庄严,涅槃是理,菩提是智,理智不二,唯是一心,故言:“妙”。路,是指别教所立的五十五位菩提路,今此大定,是圆顿法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不立位次,无须经历五十五位菩提路,故言:“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并要阿难留心谛听。然后继续破妄显真。 佛认为如果识心,真的如阿难所说:是在身内,则当我们看见外界一切境象时,应该“先见身中”的五脏六腑,“后观外物”。等如阿难身在讲堂之内,“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一样。若然心在身内,而不能见身内的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又怎能知外?今既知外,亦应见内,若不能见内,可知识心,非在身内;故佛以不能见内而破其“计心在身内”的执著。 2.破转计心在身外 阿难转计,心在身外;却说:“我闻如来,如是法音,俉知我心,实居身外。”譬如灯光,如果灯是放在室内,一定可以照见室内所有物象,然后从门窗之处,照见门外之物。现在众生的心,不能看见内的脏腑,可知心不是在身内,而是在色身之外,等如灯光,燃在室外,不能照室,这种说法,是同于佛所说的了义大教一样,是不会错的了?佛言:若心在身外,“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如诸比丘,一人食时,众不能饱。我今示你,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说:是呀!当我眼看见佛手时,心随即分别,知是佛的手。佛言:既然眼见,心即分别,证明身心相知,怎可以说:心在身外?所以佛又以“身心相知”而被其执心在外。 3.破转计心潜根里 阿难再次转计,心潜根里,如人站在门内,面向门外,是以不能见内,而能见外。并举例说明:如人戴眼镜,眼在眼镜之内,仍然能看见山河大地;喻心潜根里,故能随眼根见外物时,心即分别。此计若成,将救前二失。因为心潜眼根里,如人站在门内,背内向外,所以不能见内而能见外;以其身仍在屋中,可以说是在内,而在室中之人观之,亦可以说是在屋外。 但戴眼镜的人,向外观看时,是先见眼镜,后见外物;心若是潜在眼根里,当看外物时,应先见眼根,后见外物,故佛再以“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而破其妄执心潜根里。若不见眼,则法喻不齐,心非潜根里,如琉璃合眼;若能见眼,眼则同于所见之境,失去能见的功能,不得成就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的道理,又怎可以说:此了知心,潜在根里,如琉璃合呢? 4.破转计见内 阿难又思维:“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那么,“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此无异最初计执,心在身内,佛为破此执,先定“对与不对”二义,然后破之。佛的意思是:闭眼所见的暗境,若与眼对,则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言眼所见的暗境,无论是在眼前或在眼后,但见暗相即是见内;然则人居暗室中,所见暗相,皆应是人身中的焦腑了,但事实不然。若言此暗境,不与眼对,又如何成见?即使是说:闭眼所见的暗,是离对外之见,而是反观身中,由内对所成,故不应说暗室之暗,皆是人身内的焦腑。然则开眼见明之时,亦应反观,看见自己的面;今开眼见明之时,既不能反观,看见自己的面,则闭眼见暗时,亦应该不能反见,自己身内的脏腑。如果强言:开眼见明之时,亦可以反见自己的面,则此能知之心以及眼根,皆应在于虚空,怎可以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呢?再说:若然心眼都在虚空,自然已经不是属于汝阿难的心眼了。 佛又恐阿难言:不管心眼何在处,但能见我面的,就是我的心眼。佛说:今我如来,与法会大众,都能看见汝阿难的面,都应该是汝阿难的心眼了?何况汝在虚空的心眼,巳经有知,在地下的身体,就应该没有知觉。若在虚空的心眼,与在地下的身体,二皆有知,岂不变成两个知觉?汝阿难真的有两个知觉,那么,汝阿难一身,不是将来可以修成两佛?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汝不应该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5.破转计随生 阿难三番转计,皆被佛破,不敢再妄自作主张,唯有引佛昔日言教:“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为例,转计“随所合处,心即随有。”古人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无时心亦无,”众生由外境牵心,遂起分别;再由心取境,故有种种造作,例如心想创业,即进行筹备,申请注册,入货,顾员,开张等操作。义通四教,若心若法,皆因缘生,缘生诸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是藏教义。若悟缘生诸法,当体即空,原无生灭,是通教义。如果说:无明不觉生三细,是心生法生,境界为缘长六粗,是法生心生,故有十法界假名假相,无量差别,是别教义。若言心生法生,法本无生;法生心生,心亦无生,若心若法,皆清净本然,不可思议,是圆教义。阿难引佛昔日言教,以证明自己妄计,故言:“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殊不知此思惟心,细则第七识,恒审思量,粗则第六识,对境分别,都是虚妄无体,属于三界烦恼。阿难示同凡情,竟执此虚妄的识心,为自己的心性,而言随妄想识心,所合之处,心即随有;心缘于内,心即在内,心缘于外,心即在外,心缘于根,即潜根里,若心缘于身内,心即在身内,所以心不一定是在内,在外,在中间,但心有可能在内,在外,在中间,此番妄计成功,将救前四失。 佛为破此执,先定有体、无体、一体、多体,遍体、与不遍体等义,然后逐一而破之。若说:随根所合之处而有的识心,是本无实体的,怎可以与有实体的物合呢?若无体之心,能与有体的物合,无异是十九界与七麈合。若说:此识心是有自体的,所以能与物合,则汝阿难,试以手按摩自己的身体,看看此能知的心,是从体内出来,抑或是从体外而入?若是从体内出,仍然同于初次所执“心居身中”,何以不见内的脏腑?若是从外来,应先见面,如人从外入内,必先见门。今俱不见,可知妄心无体,既非内出,亦非外入,岂可以说:随眼根所缘之处,心即随有? 一般凡夫,皆以眼能见而非心,心只能知而不能见,故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佛以门不能见,能见的是在室中之人,以喻眼不能见,能见的是心非眼。佛又恐人难言:人是有情,门是无情,岂可为喻?故再引死人为例,若眼能见,则已死之人,尚有眼存,何不见物?或言:安知死人不能见物?佛言:若能见物,云何名死?既己名死,当然不能见物。 又此随境而有的识心,是一体呢?抑或是多体?如果说:人的四肢是同一个心体,则“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而今不然,但一处觉,触头头知,触手手知,挃有所在,故一体之义不能成立。 若说识心是多体的,则汝阿难将变成多人,应有众多阿难,而在众多阿难的心体中,那个心体是属于汝阿难所有? 若说心体只是一个,但能遍满全身,其义与前四肢共一心体同。若说心体,不能周遍全身,而仅局限于所按摩之处,则当头与足同时被按摩时,“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但事实上头足同时被按摩时,同时都有知觉,可知心非不遍全体。由于心体,非在内出,非从外来,非一非多,非遍与不遍,就不应该说:随根所合之处,心即随有。 6.破转计中间 阿难又引佛昔日与文殊等法王子谈实相时,曾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而转计:“当在中间”。实相即诸法的本体。若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无相,无相即实相,是藏教义。若言:实相无相,无男女相,无长短方圆等相,而名实相,是通教义。若言:实相无相,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烦恼亦无菩提等相,超越空有二边,凝然不动名为实相,是别教义。若言: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法法无非实相,是圆教义。本经明阴入处界,本如来藏性,藏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所不在,岂可说是在内、在外、在中间?阿难不解佛意,曾闻佛说:心不在内,不在外,故凭自己妄想思惟,若心在内,不应内无所见;若心在外,身心应不相知。今因内不见脏腑故,心不在内;身心是相知的,亦非在外,那么,应当是在中间了。但未说清楚:中指何处,故佛追问,此心是在身体之中?抑或是在外境一处之中?若是在身体的正中,则同前所执,心在身内,应先见内的脏腑;若在外境一处之中,究竟是有所表,抑或无所表?若无所表,则等于无;若有所表,则东看成西,南看成北,反之,西看成东,北看成南,无一定中间之相。此表示中间的物体,既然四方混乱不清,则在此中间的心,亦应杂乱不定。 阿难辩言:我所说中,非在身内之中,亦非在外境一处之中,而是如佛昔日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殊不知佛所说:“眼色为缘”,是指眼的胜义根,由色心二法所成,色指最初一念无明不觉时所引生的相分,心是以下十番所显的见性。见性无形,因尘而显;是色为眼缘,由麈发知。色不自知,因见方知;是眼为色缘,因根有相,此眼色互为因缘,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眼根对色尘时,不落分别,即是见性,若有分别,即是眼识,此眼识是从眼色为缘而生,故眼色为能生,眼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义亦通四教,今略而不谈。 佛即破言:若汝阿难的心,是从根尘而生,则此根尘所生的心体,是兼有根尘二种,抑或不兼?若说此根尘所生的识心,是兼有根尘两种的,但根是有知,尘是无知,二者混合,能不杂乱?又尘之物,既非根的心有知,岂不是知与无知,相对两立?识生其中,应该一半有知,一半无知,而堕于二边,云何为中?如果说:此根尘所生的识心,不兼有根尘两种,则此识心,既非同于根的有知,亦不同于尘的无知,离却根尘,识心实无体性,汝阿难言:“识生其中”,此识心究竟是以何为体相呢? 7.破转计无著 最后,阿难又引佛在般若会上,与四大弟子,共转法轮时所说,以证明自己转计:“一切无著,名之为心”。昔日佛在般若会上,敕须菩提,为诸菩萨,说甚深般若,富楼那,舍利弗,目建连等三人,起座提问题,所以说:“四大弟子,共转法轮。”般若说诸法皆空,如空中花,水中月,本无实体,彻底虚妄,义亦通四教。若心无实体,内外境空,无住无著,是藏教义。若心无实体,当下即空,空故无住无著,是通教义。若心即藏性,超越空有,故无住无著,是别教义。若心即真如自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无住无著,是圆教义。阿难未解般若真空妙理,心仍然有执著,不过,以为此分别的识心,既然不在内、外、中间,应该是“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了,但屡次被佛推翻自己的见解,今次不敢肯定的说,而征问佛:“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又按其情执,追问此心究竟是有,抑或是无?若此识心,离世间一切物象,本无所有,如龟之毛,兔之角,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又何必说住与不住?若离一切物象,另有心在,就不可以名为无心。既有心当然有相,有相则必有所在,有所在即有所住,怎可以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四、再次征心 因为阿难所执著妄想分别的识心,属于遍计执性,是生死的根,若不舍弃,即使是小乘圣果,亦难证得,何况佛道?所以佛一一破之,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乃至无著,七处俱非;使其妄想情尽,弃生死根本;然后十番辨见,显见性真实,示涅槃根本…..。阿难若能因此放弃妄想固执,舍识用根,进修大定,必然可以速证佛道。可是阿难犹未明识心虚妄无体,虽然七处被破,仍执为心,但恨未知其处所在,故再次述迷启请:“奢摩它路”。佛因而于面门放光现瑞,详细说明,生死与涅槃二种根本,指出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的主要原因,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