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回家: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菩萨处胎经云
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佛之威神。入彼微识中。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选录
四条三昧耶戒
四条三昧耶戒 1. 平等戒: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2. 本誓戒: 发菩提心,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3. 除障戒: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4. 警觉戒: 有任何烦恼,立刻回本心.
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毗舍浮佛偈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法句譬喻经》
《法句譬喻经》的佛典故事。大意是说,在树林独自修行的比丘,心念随外境起伏不定,无法得道。一日,他看见乌龟为了躲避狐狸,将头、尾、四肢往龟壳内收而保全性命。佛陀借此为喻,开示比丘:“藏六如龟,守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比丘闻偈心开意解,心中不再妄想攀缘,六根收摄,断除对世间六尘的贪求,专注一心,不久便出离生死轮回,证得阿罗汉果。 在这则故事中,乌龟比喻我们的心意识;狐狸比喻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乌龟的头、尾、四肢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门头,对尘境所产生的各种反应。狐狸攻击乌龟的行为,就如同攀缘六尘所导致的祸患;乌龟将头、尾、四肢往龟壳内收比喻收摄六根。假如乌龟不缩回壳内,必然在狐狸攻击下丧身失命!同样的,当心中无法作主,放纵六根攀缘尘境,心散乱迷惑,衍生种种好恶烦恼,将引人造业做恶!如同有人心中贪欲炽盛,为财杀人放火,未来势必将承受无量苦果;反之,若能收摄六根,不执着攀缘六尘,心能作主、清净,便能成就涅槃安隐之乐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是玄奘法师对佛教唯识宗中的“八识”进行的详细解释和颂扬。八识包括: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第六识(意识) 第七识(末那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
大乘百法明门论
1http://www.fosss.net/Book/BaiFaMingMenLun/100fa.html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色。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法。 五位百法简表 1. 眼识(能观) 2. 耳识(能听) 3. 鼻识(能嗅) 4. 舌识(能尝) 5. 身识(能触) 6. 意识(能知诸法) 7. 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 8. 阿赖耶识 (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 (二) 心所有法五十一 (受心王指挥) 1. 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 1. 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 2. 触(由境生心) 3. 受(由触生受) 4. 想(由受生想) 5. 思(想生思,筹谋支配着心) 2. 别境五(个别境界)…
看懂达摩祖师和莲花生大士的开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四)
1https://m.163.com/dy/article/CLMDN4D10521E9E4.html 看懂达摩祖师和莲花生大士的开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四) 在1500年前达摩祖师来汉地传法,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就褒贬不一,非常多的人难以接受,好不容易才有二祖慧可立雪断臂,诚心接法。同理,1200多年前的莲花生大士到西藏,直接开示这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能明了之人几稀。现在回头看来,唯有赞叹!佛心佛性,吾本具足,不用外求! 五、 莲花生大士开示的 《无染觉性 直观 自行解脱之道》 只要在一切法显现上,于当体明空不二之刹那上,无修、无念、无散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便可证得。 ——贡噶上师直指大圆满“彻却”(般若定)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娑婆与涅槃同时源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恒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因此着文,为你解说自己的心性。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今开显诸佛自性,以下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其他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著,事乘与瑜珈乘因执著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珈(方便父续)及随瑜珈(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才能证入佛性无碍。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有,实际上它并非实存。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慧;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觉性的本质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本觉的要点有三: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 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初祖达摩言: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自任何外物。如此才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原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红教说:念头生时为法身,住时为报身,灭为化身。嘎举俱生和合导释则说:一切妄念都是法身。) 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着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 由此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细观自性本空 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你的自性也如虚空,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着空观,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忆念所能理解,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世上纷纷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行事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若无杂念,亦不受外境所染;你再内观自性,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那么,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阳光虽无形无象,却光明遍照,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不可思议! 何其奥妙!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仅此,即是无上的道行!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殊胜之正道有四: 殊胜的正见: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修: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行: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果: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定法。不易之正修,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定法。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定法。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定法。 既然你已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便应尽拋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画。跟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明空不二,是为法界!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探究、推翻六种边见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若遍寻不得,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看懂达摩祖师和莲花生大士的开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三)
1https://m.163.com/dy/article/CLMDN4D10521E9E4.html 看懂达摩祖师和莲花生大士的开示,凡夫也可立地成佛(三) 四、达摩祖师的入道开示《血脉论》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佛的血脉。作《血脉论》,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祖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此论和莲花生大士开示的自行解脱之道都没有一点宗教味,开明宗义,不玩虚的,直指心性,能明能信者,立地成佛。 先圣后圣,一脉相通。汉地藏地,都是佛心。诚不虚言! 《血脉论》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谢力 语译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欲界、色界、无色界原本就混融一体没有分别,都是“心”在作用罢了。诸古佛(释尊以前诸佛)和释迦牟尼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答吾?问吾即是汝心, 问:“如果‘不立文字’,那什么是‘心’呢?” 答:“你问我,这就是你的‘心’在作用。我回答你,就是我的‘心’在作用。我如果没有‘心’,又怎能回答你呢?你如果没有‘心’,又怎会提出问题来问我呢?问我的就是你的‘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从久远的无数大劫到现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一切行为和运动,都是你的‘本心’,也都是你的‘本佛’。‘即心即佛’,就是这个道理。除了这个‘心’ 之外,再也找不到别的‘佛’了。 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离开自己的‘心’,去寻访寂静的涅槃和令人觉悟的大智慧(菩提),那是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自己的心性(自性)是最真实不过的,它不受‘因’也不受‘果’的羁缚,这就是‘心’的定义。自己的心,就是寂静的涅槃。如果说‘心’以外还有‘佛’或‘菩提’,那根本是无稽之谈。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 那么 ‘佛’和‘菩提’在什么地方呢?打个比方,有人用手去捉拿虚空,能拿到吗?虚空只是一个名称,没有实相,拿不得也放不得。因此,捉拿虚空是办不到的事。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无法再找到‘佛’。”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 “‘佛’是自己的‘心’造作而成的,何必远离自己的‘心’,往心外觅佛呢?所有的古佛和释迦牟尼佛,只阐述这个‘心’的道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果说,心外还有佛,那么佛在哪里呢?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心’以外既然没有‘佛’,为什么要生起‘有佛’的妄见呢?一次又一次的欺骗自己,使自己迷惑,不能了解自己的‘本心’;令自己被那些无情的物质所困扰,失去了自由。那些不信‘自心是佛’的人,自己在欺骗自己,一点益处得不到。不要把错误归咎于佛,佛本身无过无患,只不过是众生自己颠倒,无法觉悟和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佛’,就不应该往‘心外觅佛’了。佛无法度化佛,如果以自己的‘心’来寻找‘佛’,那是不认识‘佛’的缘故。那些‘心外觅佛’的人,都是一些不认识‘自心是佛’的人。”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当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佛’时,就没有必要再礼拜那些外缘有相的‘佛’了。也没有必要以自己的‘佛心’来念佛,佛是不诵经的。佛不持戒也不犯戒,佛因为不持戒也不犯戒,所以不会再造善业和恶业。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如果要找到‘佛’,就必须先发现自己的心性(见性),‘见性’就是‘佛’。如果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一点益处也没有。念佛会得到善的因果,诵经令你聪明,持戒能让你往生天界,布施能得到福报。可是,这些都无法找到真正的‘佛’。”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如果不明白什么是‘见性’,要向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请教,这样才能了却生死轮回的根本。不‘见性’的人,就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那些能够讲解三藏十二部经的人,为什么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还要在三界中受苦,没有解脱的时候。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从前有一位名叫善星的比丘,能背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但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善星比丘免不了生死轮回,就是因为不‘见性’。现代人能讲解三五本经论,就以为得到真正的佛法,这些都是愚痴的想法。如果不认识自己的‘心’,就算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也得不到一点好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如果要找到‘佛’,就必须先发现自己的本性(见性)。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那些自由自在的 ‘人’,不要把‘佛’当作不是人。如果不‘见性’,终日昏昏噩噩,向‘心’外寻觅佛的踪迹,这本来就不存在,又怎能找得到呢?”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如果想要领悟佛性,必须向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请教,要向他们苦苦的哀求。让自己的‘心’会悟,理解生死这件大事,不要让自己的一生白白的渡过。自己欺骗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纵使拥有堆积如山的珍宝,家眷和属下多到数不清,这些在活着时所拥有的一切,死后能带走吗?这些都是自我造作的有为法,和梦幻泡影没有两样。如果不赶快找个明师指点,这一生又要白白渡过了。”…